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学生党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我院学生党支部于寒假期间成功举办“寻家乡非遗·传文化薪火”活动。本次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党员挖掘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导青年党员在实地探访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成果展示:
在银装素裹的坝上草原深处,内蒙古赤峰达里湖正上演传承千年的冰湖腾鱼盛景。每年隆冬时节,非遗传承的冰下捕鱼技艺唤醒沉睡湖面,渔工们以古老绞网法破冰作业,当千米巨网裹挟着翻腾的华子鱼群跃出冰窟,瞬间定格"冰湖献宝"的震撼画卷。


赶年集备年货是临沂人进入年的重要标志。作为鲁南地区春节序章的重要文化符号,腊月下旬"赶年集、囤山货"的习俗,早已深植于临沂人的集体记忆。

中国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是“腊月三十”。这天下午,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包饺子。饺子的馅有猪肉、羊肉、海鲜、鸡蛋和素菜馅等几十个品种。


红色灯笼,是中国民间的吉祥物,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蒸蒸日上。大年除夕夜,许多单位和住宅的大门口,除了张贴红色的对联,还要悬挂大红灯笼。而临沂,有条历史悠久的马路——解放路,每年春节都会在道路两旁的树上挂满红色的灯笼,车水马龙间,更添新年气氛。

淄博博山在春节期间会举办非遗高跷、扮玩等活动,还有带有春节记忆和国潮氛围的灯会、集市,让群众寻年味、拾年俗、知文化。淄博淄川区延续了扮玩传统,全村老少积极参与,表演秧歌、赶毛驴、划旱船、推小车节目。

周村古商城举办“二月初二龙游古城”主题活动,现场有100余条空竹龙激情起舞。

淄博打铁花产生于元朝,岁末年初时,工匠们将剩余铁汁对空击打,铁花四溅。表演时,工匠手托特制木板,将铁汁抛起后用木板击向空中,形成如泼金撒银、金蛇狂舞般的壮观景象。

我的家乡阳谷县,位于山东省西部,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方美食。其中,蒸碗便是特色美食之一,代表着团圆与美满。蒸碗的种类多样,包括蒸碗鸡、蒸碗丸子、蒸碗扣肉、蒸碗排骨、蛋包肉、蒸碗藕夹等,可以说是万肉皆可蒸。蒸制过程中,各种肉的香味在蒸笼里混合,最终形成独特的香味。

通过本次“寻家乡非遗·传文化薪火”活动,我院学生党支部不仅为学生党员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从内蒙古赤峰达里湖的冰下捕鱼技艺,到山东临沂的年集习俗、红灯笼文化,再到淄博博山的非遗高跷、扮玩活动以及阳谷县的特色美食蒸碗,每一处非遗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学生党员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家乡非遗的独特魅力,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未来,他们将继续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用实际行动让文化薪火代代相传,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